塘朗山建筑废料综合利用厂办公区,全部采用再生建筑材料建成。
解困之路:建筑垃圾循环利用
据了解,1万吨建筑垃圾需占2 .5亩地,按深圳1000万吨的年产量推算,每年建筑垃圾将占地2500亩;另外,建筑垃圾不会自行降解,其中含有的高分子聚合物、有害重金属元素会给土壤和地下水产生污染,还会影响生活垃圾的回收利用。
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加快,无论是露天堆放或者填埋,都不能是建筑垃圾处理的最佳出路。
除了余泥渣土受纳场,目前深圳有4家建筑垃圾循环利用企业,每年可消化建筑垃圾350万吨。位于西丽的塘朗山建筑废料综合利用厂(塘朗山环境园)就是其中一家,该厂由华威环保2007年投资1.3亿建设,每年可消纳建筑废弃物100万吨。
实际上,塘朗山建筑废料综合利用厂建于受纳场之上,这里原本是塘朗山建筑垃圾收纳场。塘朗山收纳场启用于2001年,是深圳早期规划的三个收纳场之一,处理规模为430万方,原规划设计使用寿命为8年,但由于城市建设速度太快,到2005年5月就已超负荷提前封场。
2007年,深圳市政府以“一元地租”引进华威环保,对塘朗山建筑垃圾进行循环处理。如今,这里500万吨的建筑垃圾,经过破碎、筛分等工序,已经变成为一车车混凝土,一块块铺路砖,重新加入到城市化建设中,实现建筑垃圾的资源再生和循环利用。
“随着建筑垃圾的不断消纳,这个受纳场也被重新激活了”,华威环保战略发展部经理李文龙告诉记者,如果建筑垃圾收纳场引入再生利用程序,收纳场的寿命也可以延长两到三倍。
市住建局减排处副调研员林文阶表示,市里新规划的12个建筑垃圾受纳场,都将考虑在收纳场直接引进建筑垃圾处理企业。例如即将启动的部九窝建筑废弃物综合利用项目,同样是深圳市政府以“1元地租”的形式引进建筑垃圾循环利用企业。
在建筑垃圾再生利用上,除了塘朗山环境园的受纳循环模式,华威环保的南科大移式现场消化模式也是一个成功的尝试。在南科大一期建设中,深圳进行了首个建筑废弃物就地绿色消化、再生利用试点项目,100多万吨建筑废弃物实现就地处理利用,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再生利用率达到90%以上,节省建筑废弃物外运及填埋处置费用4000多万元。
该项目的成功推行,不仅避免了污染,还节约土地资源约100亩,大约减少天然砂石原料消耗60万立方米。
2012年,深圳市住建局出 台相关文件,要求拆除面积在15万平方米以上的政府工程项目,必须采取南科大移式现场消化模式。林文阶表示,“为了节省空间,深圳未来可能要大力推广这种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