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西丽的塘朗山建筑废料综合利用厂,铲车下的土地里,填埋着几年前的建筑垃圾。
深圳新闻网4月19日讯 深圳余泥渣土年产量达5000万方以上,其中可再生利用的建筑垃圾年产量约1000万吨,1万吨建筑垃圾需占2 .5亩地,那么深圳每年产生的建筑垃圾至少占地2500亩,垃圾围城之势渐成。建筑垃圾不会自动降解,循环利用似乎是最佳选择,而这条解困之路走得也并不顺遂。
深圳余泥渣土年产量5000万方 建筑垃圾围城之势渐成
记者从市环卫处了解到,2010年至2011年深圳市余泥渣土产生量达到5000万方以上。其中,废弃混凝土块、砖渣和碎石等可再生利用的建筑垃圾年产量约1000万吨。
近几年来,随着城市建设速度逐年加快,深圳余泥渣土的产生量逐年递增。市环卫处渣管科有关负责人表示,伴随着7、9、11号三条地铁线同时开工,预计2013年余泥渣土产生量比2012年递增10%左右。
建筑垃圾产生量日益膨胀,而城市的消纳能力却显得力不从心。2008年,深圳轨道交通二期工程的开工,全市由政府投资建成并处于运营之中的受纳场仅有1座,剩余容量不足100万方,而当年余泥渣土的产生量则超过1800万方。
矛盾,也自此爆发。
据市环卫处渣管科负责人介绍,2010年市属受纳场接收的建筑垃圾为334万方,2011年为425万方,2012年为472万方。这样的收纳量,相对于每年几千万方的余泥渣土产生量,显得微不足道。
剩下的建筑垃圾去了哪里?我们不得而知。
根据深圳市环卫处渣管科最近发布的《深圳市余泥渣土受纳场信息统计表》,深圳共有8家余泥渣土受纳场,剩余容量不足2000万方。
其中的部九窝受纳场、西海堤受纳场2家明确仅受纳轨道工程产生的渣土,南约积谷田受纳场仅收纳政府工程产生的废弃物,沙湖临时受纳场和金龟临时受纳场实际上因未办证已经封场。仅有3家受纳场向社会开放。
向社会开放的3家受纳场中,坪地新坑受纳场和龙岗同乐受纳场总容量均不足50万方,剩余容量仅有一半,大鹏长荣石场受纳场总容量为205万方。这样算来,向社会开放的受纳场容量在250万方左右。
实际上,8家余泥渣土受纳场中,沙湖临时受纳场和金龟临时受纳场容量都已经接近饱和,“这种受纳场的规模只有几十万方,一个大工地产生的垃圾都放不下”,受纳场相关负责人蔡先生透露。
尽管渣土产生量巨大,但并非每一家受纳场都是门庭若市,坪地新坑受纳场负责人告诉记者,新坑受纳场的业务量并不大,“一天一百车都不到,可能是嫌远”。
位于西丽的塘朗山建筑废料综合利用厂,建于受纳场之上。
现状:建筑垃圾偷排乱倒猖獗 监管无力
4月18日,40多辆泥头车趁夜进入光明新区水源保护地楼村大屏障水库乱倾倒余泥渣土,接到报警的公明街道执法队赶到堵截了其中的9辆泥头车。随后,交警对9辆泥头车开出了冲禁令和超载的罚单,城管部门也根据每立方2000元的处罚标准,开出20000元的罚单。
实际上,深圳建筑垃圾乱倒现象,几年来一直屡禁不绝。4月初,库容量达400万方的受纳场水径,运营仅一年便已超负荷封场。其后的建筑垃圾乱倒现象愈加猖狂,20天来,关于建筑垃圾乱倒的新闻屡见报端。
据环卫部门不完全统计,今年1-4月份,仅龙华新区便在道路范围清理建筑垃圾16611立方米,清理费用达194万元,涉及路段包括福龙路、南坪快速、和平路、新区大道等。高发时,一晚所发生的乱倒建筑垃圾现象便多达十余宗。
与之对应的,是监管的被动和滞后。
据市环卫处渣管科有关负责人透露,1月份至4月份,城管部门处罚非法倾倒建筑垃圾事件16起,“逃跑的、证据不足,或者倾倒于闲置土地、高速公路的,我们都无法处罚”。市交警局有关负责人也表示,一个月来交警屡屡接到的建筑垃圾乱倒的举报,但真正抓获的仅有3起。
2005年4月,建设部颁布的《城市建筑垃圾管理规定》规定:“未经核准擅自处理建筑垃圾最高将被处以10万元罚款”。记者从市环卫处了解到,乱倒建筑垃圾,城管部门按照每立方2000元的标准处罚。
记者了解到,对乱倒建筑垃圾行为的查处,可牵扯到城管、住建、交警、交委、街道综合执法队等多部门,深圳在余泥渣土管理方面有多部法规、政策。
然而,这些政策缺乏实效。警方目前对于道路上乱倒建筑垃圾的查处只能是“猫捉老鼠”,发现了开始追捕或者到重点区域进行伏击,城管承担了主要的监管责任,而城管部门则是发现有人乱倒建筑垃圾,才开始被动管理。
渣管科有关负责人表示,泥头车一般选择在晚8时到凌晨6时之间乱倒建筑垃圾,监管上存在难度,而且一般选择偏僻的、没有监控摄像头的新路、断头路,这就造成了取证困难。
塘朗山建筑废料综合利用厂办公区,全部采用再生建筑材料建成。
解困之路:建筑垃圾循环利用
据了解,1万吨建筑垃圾需占2 .5亩地,按深圳1000万吨的年产量推算,每年建筑垃圾将占地2500亩;另外,建筑垃圾不会自行降解,其中含有的高分子聚合物、有害重金属元素会给土壤和地下水产生污染,还会影响生活垃圾的回收利用。
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加快,无论是露天堆放或者填埋,都不能是建筑垃圾处理的最佳出路。
除了余泥渣土受纳场,目前深圳有4家建筑垃圾循环利用企业,每年可消化建筑垃圾350万吨。位于西丽的塘朗山建筑废料综合利用厂(塘朗山环境园)就是其中一家,该厂由华威环保2007年投资1.3亿建设,每年可消纳建筑废弃物100万吨。
实际上,塘朗山建筑废料综合利用厂建于受纳场之上,这里原本是塘朗山建筑垃圾收纳场。塘朗山收纳场启用于2001年,是深圳早期规划的三个收纳场之一,处理规模为430万方,原规划设计使用寿命为8年,但由于城市建设速度太快,到2005年5月就已超负荷提前封场。
2007年,深圳市政府以“一元地租”引进华威环保,对塘朗山建筑垃圾进行循环处理。如今,这里500万吨的建筑垃圾,经过破碎、筛分等工序,已经变成为一车车混凝土,一块块铺路砖,重新加入到城市化建设中,实现建筑垃圾的资源再生和循环利用。
“随着建筑垃圾的不断消纳,这个受纳场也被重新激活了”,华威环保战略发展部经理李文龙告诉记者,如果建筑垃圾收纳场引入再生利用程序,收纳场的寿命也可以延长两到三倍。
市住建局减排处副调研员林文阶表示,市里新规划的12个建筑垃圾受纳场,都将考虑在收纳场直接引进建筑垃圾处理企业。例如即将启动的部九窝建筑废弃物综合利用项目,同样是深圳市政府以“1元地租”的形式引进建筑垃圾循环利用企业。
在建筑垃圾再生利用上,除了塘朗山环境园的受纳循环模式,华威环保的南科大移式现场消化模式也是一个成功的尝试。在南科大一期建设中,深圳进行了首个建筑废弃物就地绿色消化、再生利用试点项目,100多万吨建筑废弃物实现就地处理利用,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再生利用率达到90%以上,节省建筑废弃物外运及填埋处置费用4000多万元。
该项目的成功推行,不仅避免了污染,还节约土地资源约100亩,大约减少天然砂石原料消耗60万立方米。
2012年,深圳市住建局出 台相关文件,要求拆除面积在15万平方米以上的政府工程项目,必须采取南科大移式现场消化模式。林文阶表示,“为了节省空间,深圳未来可能要大力推广这种模式”。
塘朗山建筑废料综合利用厂,工人对初级粉碎后的建筑废弃物进行分类。
“变废为宝”之路并不顺畅
塘朗山建筑废料综合利用厂去年的销售收入将近4千万,收益和发展都还不错。相较于国内的同行,华威环保算得上是幸运儿,它选择在受纳场投资建厂,政府提供用地,也就节省了原材料和用地的支出。
据了解,国内的几十家建筑材料再生企业中,大部分处于亏损状态。原料供应不足,甚至为了维持开工甚至还要花钱购买垃圾,用地得不到保障,再生制品难以获得市场支持,是大多数建筑垃圾处理企业面临的困境。
这样的状况下,建筑垃圾处置企业也渴望像城市生活垃圾处置企业一样,能够获得政府补贴,但由于相关法规和细则的缺位,使得不少企业等待无望之后,不得不选择转让或者离开。华威也有同样的遭遇,“政府是说过会给补贴,但现在还没有细则”。
先前有媒体报道,守着垃圾缺原料是国内建筑垃圾处置企业遭遇的尴尬之一,出于成本考虑,开发商往往将建筑垃圾交由清运公司,不少人拿了钱偷偷就近倒掉,建筑工地可能就在垃圾处置企业附近,但这些企业却拿不到建筑垃圾。
记者从深圳的受纳场了解到,建筑垃圾倾倒每方收取的费用在10元——25元之间,一个工地产生1万方的建筑垃圾,选择非法倾倒可节省的费用至少达10万。
实际上,建筑垃圾的处理和利用是一个链条,涉及产生、运输、消纳、处理、再利用各个层面,只有所有的环节统一管理、协同配合、有效联动,才能形成一个闭合的建筑废物处理链,真正实现建筑废物的再生利用。有关人士指出,现在国内垃圾处理上游的各个关节并未做好,这也导致垃圾处理利用困难重重。
李文龙曾到欧洲考察过,他发现在发达国家,建筑垃圾处理有一套成熟的操作流程,政府和市场分工明确,政府监管非常严厉,随意倾倒建筑垃圾将被处以重罚,企业必须将垃圾送往掩埋场或者回收处理厂。市场方面,掩埋场的收费高于回收处理厂,分类垃圾回收价格高于未分类垃圾,这也就刺激企业将建筑垃圾分类后运往处置厂。
建筑垃圾处置难度在于原料不断变化,而出品质量必须稳定,成本就比天然骨料变化得多。“如果前期做好分类,混凝土块粉碎以后跟天然骨料没有区别,成品的性能和价格也能大大提高。
塘朗山受纳场旧址上的建筑垃圾,弃土、混凝土块、砖渣和碎石混杂堆放,“这样就没办法分类,粉碎后的骨料也是砖块和混凝土、石子的混合物,每一批原料成分都在变化,循环利用的难度也加大了”,李文龙指着堆积如山的垃圾说。
最大的问题还在于市场认同度, “一方面有人把它们叫做垃圾砖,另外一方面就是对它的安全性不放心”,李文龙说,国内目前还没有再生建筑材料的质量标准,这些产品就必须按照天然材料的标准来核准。前段时间,华威与中国建科院联合制定了绿色再生产品的深圳地方标准,不久前已通过专家评审,但目前还未推行。
李文龙告诉记者,再生建筑材料的成本比天然骨料高出50%,但是为了打入市场,销售价格还比天然骨料还要低,“再生骨料面临的竞争不是来自同行,而是天然骨料企业”。
为推广再生产品,从2012年起,深圳市所有政府投资工程、新建保障性住房全面使用绿色再生建材产品,“虽然有政策支持,但实际运营又有一套规则,打破原有的利益链条,实际并不容易”,李文龙说。
南科大移式现场消化模式也是华威目前唯一的一次尝试,项目能否进一步推广,李文龙表示,“这种项目,关键是看政府相关政策和措施执行的力度。在利益驱动下,如果对建筑垃圾乱倒或偷排现象无法有效管制,相关工程项目是不愿意花额外的资源化处理费用的”。
塘朗山建筑废料综合利用厂,工作人员对再生产品进行质量检测。
塘朗山建筑废料综合利用厂,工人将制成的再生建筑产品运出流水线。
位于西丽的塘朗山建筑废料综合利用厂,建于受纳场之上。
位于西丽的塘朗山建筑废料综合利用厂,铲车下的土地里,填埋着几年前的建筑垃圾。
塘朗山建筑废料综合利用厂生产的再生骨料路面砖,从砖体的横截面,可以看到再生产品是由砖块、混凝土块混合骨料制成。
位于西丽的塘朗山建筑废料综合利用厂,铲车下的土地里,填埋着几年前的建筑垃圾。
塘朗山建筑废料综合利用厂,建筑垃圾被粉碎。
塘朗山建筑废料综合利用厂门前的道路,全部采用综合利用厂生产的再生建筑材料铺就。路面的地砖,亦是废料综合利用厂的产品。
塘朗山建筑废料综合利用厂生产的再生建筑材料。
位于西丽的塘朗山建筑废料综合利用厂,建于受纳场之上。
塘朗山建筑废料综合利用厂生产的再生建筑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