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有深圳梦,深圳也有人才梦,两者的双向奔赴,或许就差一个屋檐。
2月份最后一天,深圳发布了2023年首批可售型人才房发布配售通告,从申请条件上看,门槛有了较大幅度的放宽。
此前,深圳人才房认购原则为单身需满35周岁,家庭申请需申请人、共同申请人均为深户,
而条件放宽后,人才房认购从此将按资格条件分为第一队列与第二队列,第一队列资格条件相当于此前人才房认购条件,但增加的第二队列,
一是降低了单身的年龄门槛,由35周岁下调为30周岁;
二是放宽了对共同申请人的户籍要求,只有主申请人为深户也可申请。
当然,在选房顺序上分队列选房,第一队列先于第二队列选房,同一选房队列中高层次人才优先选房。
自此,35岁的深圳人才房门槛正式下岗了。
要知道,作为全国最年轻的城市,深圳常住人口有1756万多人,而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深圳常住人口的平均年龄也只有32.5 岁。
在微博上搜索“35岁”,自动联想到的首位是“35岁失业”,这个去年至今的一个自带焦虑滤镜的年龄,又叫“中国式中年”。
实际上,还远远不仅是就业等门槛,在买房这样的市场,不少二三四线城市为了留住年轻人才,去年至今,购房优惠政策指向性也非常明显,他们的购房补贴、人才房票、最低首付等等,都是给了35周岁以下的人才。
深圳自然不缺35岁以下的年轻人才,每年都有大量的大学毕业生、优秀人才挥师南下。
从近10年深圳的人口数据变化来看,深圳常住人口净流入的高峰是2017年,并且在2017年、2019年以及2021年,深圳当年的落户人口,都超过了40万人,足以看出深圳对于青年人口持续强劲的吸引力。
居者有其屋,是深圳如今的一件大事,而对深圳的人才们或者深圳相关部门,也是个大难题。
如今人才房申购门槛放松,不知道深圳的这碗青春饭,好吃一点了吗?
01
什么是深圳?
住房自有率只有30%,超过1000万人口住在城中村里,这也是深圳。
高房价叠加近两年的低迷大环境,有的人仍会在深圳寻找机会,也有的人感到“卷不动了”,理性思考后离开了这座城市。
就像有网友说的那句:“哪个城市多提供一点希望,或许就多一分吸引力”。
有深圳刚需申请的是此前深圳的安居房,没有学历要求但需要排队轮候,两年时间过去后,发现自己的排名前进了2万位,可依旧排在14万名左右的位置,也坦言好一些的安居房基本都与他无缘。
登录深圳住建局官网可以看到,现在的安居房轮候排位已经将近19万。
至于不用排队轮候的可售型人才房,也曾有深圳网友抱怨过:
知道人才房核心是想留住人才,怕单身年轻人流动性大,有可能买了房后又不想留下来,可还是接受不了——在深圳又得是单身又得满35岁,得这么“悲惨”了才能有资格申请这个城市的人才房。
时至2023年,深圳依然是全国人口吸引力、人才吸引力最强的城市之一,年轻、效率、科技、公平,这些优势是这座城市持续发展的动力,但在深圳,很多年轻人依旧难以拥有一套自己的房子。
长期以来,不少人对此感到担忧。
更何况深圳楼市,以往一直还是个“易过敏体质”。这里发生过太多因为买房、炒房而资产翻倍、暴富的故事,城市的底色过去十年年也由年轻和梦想演变成了浮躁和逐利。
房价高企,确实很可能成为城市发展、人才引进的“绊脚石”,也会在无形中侵蚀一座城市的竞争力。
香港是前车之鉴。
房价狂飙后,是深圳年轻人的无力吐槽:“要给大家一些安全感,我们才能为这个城市留下来。”
02
什么是深圳人?“来了就是深圳人”。
近些年,另一句口号在深圳喊得响亮,叫做“深爱人才,圳等你来”。
这八个大字,通过激光投影投放在公园的湖面上,这个公园更是大有来头,是全国首个以人才为主题的公园,叫做“深圳人才公园”,位于寸土寸金的深圳南山后海片区,毗邻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
深圳还以立法形式将每年11月1日确立为“人才日”,表达一座城市对人才的最高礼遇。
以往,土地资源不足被普遍认为是深圳的客观存在问题,那些日子,确确实实深圳不是没有土地,而是土地没有用在住房上,为了发展建设,深圳对工业、商服的土地供给要比住宅用地大方得多。
2018年6月,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发布住房新政征求意见稿,对现有深圳住房制度进行较大幅度调整。
这份征求意见稿提出,未来深圳住房拟分为市场商品住房、人才住房、安居型商品房、公共租赁住房四类,市场商品住房占住房供应的40%左右,后三类享受政策支持的各占20%左右,到2035年分阶段筹集建设各类住房170万套。
这是继1998年房改之后,深圳住房体制迎来“二次革命”。
2020年7月31日,深圳印发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市住房建设局关于停止商务公寓审批的通知》,全市范围(含深汕特别合作区)停止新的商务公寓项目审批,并提出,鼓励已批商务公寓项目转为可售型人才房。
2020年8月28日,当时的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局长在“深圳房地产盛典”上公开发言:“新加坡是深圳学习的榜样,将来深圳市60%的市民住在政府提供的租赁或出售的住房中。”
深圳的目标,是让深圳六成的市民住进公共住房,为此将加大住房供应,推进大规模住房建设。
彼时,据住建局局长公开透露,深圳70%的人口仍然居住在城中村,城中村占深圳住房面积的54%左右。人均住房面积也在国家和广东省的最低标准线之下,住房供地严重不足,住房只占土地供应的22.6%,之前的供地计划常常不能完成。
任重道远的深圳,是否就铁了心要走“新加坡模式”尚无定论,但“深圳特色人才房”一直以来却都是有所争议的。
反对者的意见直接明了,人才房该是鼓励政策,本质上与安居房等公共住房的扶助政策就是两码事,再者,一座城市的人才所获的奖励,可以也应该从市场获得,政府福利的本质是对社会上弱势群体的照顾,对于人才不宜由政府去奖励一套半套房。
国家高端智库CDI研究员宋丁2022年底也在深圳推出第一批可售型人才后发文指出——深圳的人才房和安居型商品房属于深圳自己设定的发售型保障性住房,和国家推出的“共有产权住房”的模式有所差别。实际上,深圳的人才房这种保障性住房类型内含了一定的不公平性,很难长期维持。
03
年后回来,深圳可售人才房供应开始井喷。
一季度,深圳预计8个可售型公共住房项目将入市,供应套数超9000套,深圳目前还有近20个左右待售的人才房项目,限价区间在2-6万/平。
过去两年深圳可售型人才房用地的出让下,深圳总共预计将会有3万套左右的可售型人才房会在近两年陆续入市,遍布深圳多个区域,不少项目的地理位置也不再是所谓的“郊区”,甚至是一些深圳的豪宅区域。
对比商品房,市场价打了六折的人才房定价确实不能算高。当然,深圳人才房不仅有申购门槛,也和普通商品房是一样的贷款政策,
并且,人才房签订买卖合同满10年后,才可按照相关规定申请取得住房完全产权,才可以进行补差价、补税的操作,进入市场流通。
也就是目前争议最多的一点,一分钱一分货,“十年锁定期”。
去年11月,深圳第一批可售型人才房入市,共有六个项目、4422套房源可选。有项目销售表示,项目一天最多接待超2000名客户。
相关住建工作人员也表示,咨询量非常大,咨询内容主要集中在职业资格证认定、认购条件等方面。而在项目现场,购房者也非常关心房屋的设计和质量。
历时二十天,深圳首批可售型人才房选房结束了。根据深圳住建局公示的数据显示,第一批次4422套可售人才房中共有1930套房源被选定,其中两房房源共1957套,已选927套,剩余约52.6%;三房房源共2465套,已选1003套,剩余约59.3%。
从选房结果来看,各个可售型人才房的选购分化非常严重,一是区域,二是户型。
因此,在今年首批可售型人才房逐个亮相的同时,申购条件的放宽,也有不少声音认为,这是深圳需要加快可售型人才房的售卖去化了。
但也确实有不少深圳无房一族们因此感到激动,哪怕自己是第二队列。
今年34岁的深圳单身一族小陈告诉记者,“这是我来深圳这么多年第一次觉得自己可以买个房子的那种感觉,项目很多,这周已经看到眼花,想抽空去现场多看几个楼盘先。”
刚刚闭幕的深圳市两会上,深圳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尽最大努力帮助新市民、青年人等群体缓解住房困难,让年轻人更有盼头、更加安居乐业。
狂飙吧,深圳人才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