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深圳大学校长李清泉: 希望在深先行先试建高等教育特区)
一所大学的高水平建设发展,从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一座城市的技术创新、人才结构、基础教育等方方面面。深圳大学校长李清泉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期间接受了南都记者专访,从如何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发展、高校如何实现高水平建设,到怎么看待研究生考试改革、解决教学科研两张皮、破题大学“严进宽出”等问题,李清泉都谈了自己的看法。他还表示今年再次建议施行研究生全国统考,个人认为已经到了改革的时间节点。
近几年,深圳高等教育的步伐加快,也在努力追赶城市发展的步伐,但教育资源需要累积沉淀,而高校要和所在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结合,找到结合点才能快速发展。
建议给地方、高校更多自主权
南都:在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的教育合作发展上,有什么想法建议吗?
李清泉:今年我带了两个建议来,其中一个就是跟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相关的,提出希望在深圳建立高等教育特区,促进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的协同发展。希望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出台背景下,国家能够考虑在深圳先行先试建立高等教育特区,给高校更多自主权,包括中外合作办学设立、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本科招生规模与专业设置、研究生招生指标、博士点设置等等,希望国家或省政府下放更多权力到地方政府和地方高校,给予更多的发展空间。
南都:当前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渐成趋势,高校该如何利用好自主权?
李清泉:这里有一对矛盾,现在我们往往遇到“一放就乱、一收就死”的问题。从主管部门来说,要调整思路把“管”变成“监督”,做好监督的角色。另一方面从学校自身来说,也要有自我约束机制,比如学术委员会、教授委员会、校务办公会和党委常委会等,内部管理决策机制避免“拍脑袋决定”。一所成熟的大学,应该有一套完善的自我约束机制,例如哈佛大学每年就招一千多名本科生,从来不扩招,也不在世界各地办分校,这就是一种高度自我约束。高校最终还是要形成这样的自我约束机制,与外部的社会监督、政府监督机制相互补充。
南都:深大计划如何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发展?
李清泉:过去36年来深圳大学培养了一批优秀的特区建设者。随着粤港澳大湾区战略实施,深圳大学要把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湾区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比如,我们新增一些湾区急需的专业,调整甚至取消一些比较落后或学生不感兴趣的专业。我们最近关掉了汽车服务工程专业,新增了金融科技专业。这样“一进一出”,提高了人才培养和市场的契合度。在科学研究方面,深大也有意和湾区产业相结合,例如加快计算机、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领域研究投入,希望能够加强与科技企业的合作衔接,让老师们能够有更多机会把研究成果和企业需求对接,实现成果转化。
建议考研用全国统一卷
南都:你的另外一个建议是关于什么?
李清泉:是关于改革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制度的建议。现在的研究生招生较为复杂,有的用全国卷统一考试,有的则是高校自主命题,这就带来一个录取公平问题。实际上国际上对于研究生招生录取都是相对比较简单的,采取标准化考试考核,再加上面试、复试来确定录取,学校就不再单独命题考试了,减少工作量同时也避免了出现差错的风险。因此我建议研究生录取用全国统一卷,有其他代表委员也提了类似建议。
南都:这个建议每年都有代表委员提,今年再提意义在哪?是否看到了好契机?
李清泉:我觉得确实看到希望。我们国家研究生招生,其实一直在改,有的高校也在试点审核入学,只是没有在全国范围内铺开。现在提出这个建议,希望能够在现有改革基础上加大步伐,特别是随着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所以我觉得到了改革的时间节点,现在提出这样的建议会让教育主管部门关注到。
南都:上海大学的郭长刚教授则提出“建议取消研究生招生全国统考,招考自主权下放高校”,你怎么看?
李清泉:这也是一种思路,但我个人觉得现阶段完全取消可能还是不太可行,我倒觉得可以折中一下,少考一点。比如考一些公共的基础课,以及专业门类的全国统考,考生拿着这个成绩作为基本评价参考,再去各个高校申请。
但如果没有这个基本考试成绩的话,申请学校时就可能发生不公平问题。比如在A学校没有录取,想要调剂到B学校就很困难了,因为评价体系可能不一样。通过统一考试可以实现多个学校申请,学生手上能同时拿到两三个offer,对他们来说有个保底,选择也多元化,这也是国际上通用的办法。
不赞成深圳建专门类院校
南都:在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如何解决教育资源不均衡问题?
李清泉:湾区高等教育资源的不平衡是经过很长的一个历史形成的。像深圳这座新兴城市,一开始建特区时没想到能够发展成今天这样一个国际化大都市,拥有2000万人口规模。近几年,深圳高等教育的步伐加快,也在努力追赶城市发展的步伐,但教育资源需要累积沉淀,而高校要和所在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结合,找到结合点才能快速发展。
南都:有人提到,深圳需要建师范、艺术、医科类专门高校以补齐基础教育、医疗短板,你怎么看?
李清泉:我其实不太赞成这种观点,教育有自身的规律。现在国际上的潮流也不是建多所专门类院校,欧美国家很多是没有专门的师范,但他们的基础教育做得也很强。另一个例子来自新加坡国立大学,下设师范学院,专门招收来自不同专业的本科、研究生毕业生,经过一年的职业培训拿到教师资格,再去从事教师工作,这样既保障了教授科目的专业度,也保障了教师教育学上的专业度。我认为,深圳的教育资源虽然短缺,但不能急,要有一个好的顶层设计,这样就会少走弯路。
南都:在深圳这样的城市进行教师招聘,尤其是基础教育的招聘上,是否有必要提高门槛?
李清泉:其实深圳招老师并不困难,全国各地有很多年轻人愿意到这里做老师,这座城市有自身吸引力,加上薪资水平也不低。我觉得更需要关注的是,在招来高素质年轻教师后,还要注重老师的在职培训,持续跟上最新教育理念和技术,帮助他们成为优秀教师。
出现教学科研“两张皮”,是因没抓到点子上
南都:高校的科研和教学已成割裂矛盾,作为大学校长,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李清泉:这是一个老问题,社会也很关注。所有的校长都重视教学,没有哪个大学校长不重视教学。比如我在给本科生上课时,就会讲到一些我自己在科研上取得的最新成果,这比照本宣科更有意义。深圳大学要求所有教授、特聘教授、院士一定要给本科生上课,对于新来的青年教师反而没有这种要求,会鼓励他们多做科研,有了累积再去给学生讲课,效果会更好。
大学的核心任务是人才培养,必须要把教学和科研这两个方面结合起来。我们有时候为什么会出现教学科研“两张皮”?就是我们在抓教学的时候没有抓到点子上,抓科研的时候也没有抓到位,使得教学科研都没做好,或者是只是在某一个方面有一些效果,但整体上并没有解决。这就需要对教学科研有比较深入的理解,才能够制定一些举措。
南都:在对学生的要求上,是否有意识地解决大学“严进宽出”的问题?
李清泉:实际上深大近几年出台了一些举措,比如学业预警退出机制、学分制收费等等,加大对考核的要求。我们每年都有几十个同学因为学业不达标而退学,同样对于学习成绩好的同学,也建立荣誉学课程和荣誉学位机制,正反两个方面来激励同学们努力学习。我们推出的这一系列教学改革,从教和学两个方面的一些改革,得到了专家的普遍认可。
南都:现在力度已经够了吗?还是说,接下来还要加大?
李清泉:这个力度是一个逐渐调整的过程,包括对学生学业要求其实也有一个逐渐调整的过程。我们要把学生的本身情况和教学相适应,通过共同努力逐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