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大湾区应建“高速城际轨道交通网”)
“从深圳开车到广州,一路走了4个小时;从深圳开车到肇庆,也需要4个小时,有这时间长沙都到了。”广东省十三届人大二次会议上,粤港澳大湾区的交通建设是热点话题,不少省人大代表都表示,需要加紧粤港澳大湾区内的交通建设,眼下交通配置亟须“更新迭代”,尤其需要形成城际轨道交通系统,还要打通“断头轨道”。
城际轨道网建设需要新思维
省人大代表、深圳市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谢志岿告诉南都记者,粤港澳大湾区交通的需求相当于法国一个国家的规模。而公路交通已严重饱和且可靠性不足,可挖掘的潜力有限。目前城际轨道交通存在的问题,已严重影响到湾区内部产业和人口转移,影响到湾区经济社会发展和一体化。
什么是“高速城际轨道交通系统”?谢志岿表示,粤港澳高速城际轨道网是一种不与长途国铁共有通道,自成体系,结合地铁便捷和高铁速度优势的一种新型轨道交通系统。换句话说,这种交通系统在城市区域主要与城市地铁站点接驳,与地铁换乘不用出入站和重新安检,随到随上,一卡通行。
这一建议,得到了不少省人大代表和专家们的赞同。省人大代表、深圳市城市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贾英竺说,实际上,我们现在的交通系统建设一般来说分三个层面,分别是: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也就是地铁、轻轨、单轨、现代有轨电车等城市内部交通;城际轨道交通系统,也就是相邻城市之间专门开行城际列车、运输城际旅客的铁路;还有国铁,又称国营铁路、国有铁路,可以指任何由国家经营之铁路业者或业务,大多负责城际间的客运与货运服务。
而从湾区内的交通情况来看,像广深这样的大城市,早就构建了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现在还在加建更多地铁;而国铁的建设,也主要是由铁道部来统一规划,贾英竺说:“现在最弱的就是城际轨道交通系统。”
不抓紧时间建,未来会更难
“现在已经不是在讨论要不要建的问题了,而是要抓紧时间建设。”贾英竺表示,粤港澳大湾区城际轨道建设已经迫在眉睫了,随着城市发展,城际轨道已经很难连接到城市中心区,现有地铁线路已经占据了地上地下空间,国铁高铁线路也在切割空间,如果现在不抓紧时间建设,未来随着交通路网的规划越来越密集,建设起来会更难。
谢志岿提出,建议构建湾区轨道交通系统,以广州、深圳两大产业和人口输出城市为核心,构筑完善的、湾区内自成体系的高速城际轨道交通干线系统,使高速干线城际铁路将湾区主要城市更紧密地联结起来,辅之以中低速城区轨道交通,满足150公里三四十分钟左右通达的日常通勤需要,“如果能建成高速城际轨道交通系统,运行上采取地铁的便捷,速度上保障高铁的速度,那么未来深圳的工薪一族可以住在周边城市,比如从中山市到深圳福田市中心来上班,可能也就一小时通勤时间,通过‘跨城通勤’来解决住房难、住房贵的问题。”
建议
绘制五条线路
串联城市高新科技园、交通枢纽
谈到具体怎么做,谢志岿建议,湾区城际轨道交通系统在通道上要求内部自成体系,不与长途国铁共用通道,除少数站点与长途铁路接驳外,主要与城市地铁站点联系和接驳,以保障内部持续的、不间断的交通需要。
另外,在保障高铁速度方面,保证湾区内部之间的通行时速达到150-350公里左右,平均时速达到250公里左右。在运行方面采取地铁化运营,随到随上,与地铁卡通用,不需要提前购票。与城市地铁换乘时不需要出入站和重新安检等等。
而在线路方面,谢志岿大致提出了五条线路可以进行规划。分别指向:联结粤港澳三大机场和沿线重要产业和城市区域;联结深圳中心区域与深汕合作区沿线主要区域;联结广深科创走廊暨深圳东部滨海重要产业和城市区域,支线联系肇庆、江门;联结深港与北向核心腹地;联结湾区中线广州、东莞和深圳高新区等区域。
以联结湾区中线广州、东莞和深圳高新区等区域为例,谢志岿建议可以把广州白云机场、天河区、东莞厚街、深圳光明区、石岩街道、南山西丽、深圳高新园沿路串联起来,形成几个城市高新科技园之间的互联互通。
在现有轨道上“加建”
打通一些“断头轨道”
除了新规划线路的建议,贾英竺则说,还可以在现有的轨道上“加建”,打通一些“断头轨道”。贾英竺举例,现在临深片区的地铁线路实际上已经修到了城市的边界上,和临深城市实现轨道接轨,也就只剩下十几公里,但就是因为这十几公里没有接上,反而形成了“断头轨道”。
“比如深圳的地铁11号线,离东莞市长安镇不到10公里;地铁14号线已经修到了坪地,离惠州市惠东县也就十几公里范围。”贾英竺说,再往前延伸十几公里,实际上就接上了,另外典型案例还有广州地铁的18号线,有人大代表提出,可以直接延长到珠海和澳门,解决跨城出行的问题。
但完成这一设想,目前最大的问题还是出在衔接上,需要一个部门来统一协调,而不是各市做各市的交通规划,最后搞出“断头轨道”。贾英竺指出,在粤港澳大湾区的背景下,有望打通这种机制体制协作。
本版采写:南都记者傅静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