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代表联名发起建议 呼吁尽快制定围屋保护政策)
去年12月,南都连续刊发深圳客家围屋保护现状的调查报道。而在深圳市两会期间,这个话题也引发市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们热议。市人大代表曹伟等人就联名发起建议,由市规划国土委牵头,进一步加强城市建设中历史、文物建筑的征收及收储工作。同时,南都记者了解到,有关“深圳市经济特区文物和历史遗存保护条例”的座谈会也在同步进行中。而根据市政协消息,坪山区政府协同市文体旅游局设立专项资金,开展修缮保护工程已经落实。
客家围屋亟待全面保护
南都的连续报道见报后,引发了广泛的讨论。深圳市文体旅游局相关负责人,也就客家围屋的尴尬状况进行了回复,称2019年深圳将会重点推进客家围屋确权的工作,届时,将会对客家围屋的保护工作有一个大步调的推进。
而市人大代表曹伟等人,也注意到了这一情况,曹伟介绍,南都连续刊发深圳客家围屋保护现状的调查报告,指出深圳不少客家围屋保存较差、沦为危房,不仅文化遗产保护不力,而且在寸土寸金的深圳也是一种空间和土地浪费。“根据2007-2012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调查结果,原龙岗片区(含坪山、大鹏)共普查登记客家围屋223座,其中被列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及以上的有10座,未定级不可移动文物158座,历史建筑3座,数量大、分布广,保护状况一般,且对外开放、活化利用率低,亟须全面、系统地开展保护及活化利用工作。”
产权复杂、修缮成本高
曹伟等人介绍,考虑到遗产保护的特殊要求,客家围屋的维修及运营费用的资金缺口较大。以文物为例,按照文物维修“原材料、原工艺”的要求,据粗略估算,一座建筑面积3000平米的客家围屋,需维修经费1200-1500万,仅仅依靠业主或属地政府出资难以为继。因此建议采取“政府引导、社会运作”的方式,通过政府的政策优惠或补偿机制,来撬动社会资本参与和运作客家围屋的保护及活化利用。
但目前深圳社会资本难以进入这个领域,曹伟等人表示,主要受制于以下两方面的因素。一是客家围屋产权人较多,社会资本协调成本过高。客家围屋一般有上百个业主,若采取“使用权、经营权租赁”的方式介入,社会资本未获得完全产权,开展维修及运营需要与几百个业主进行长期的协商方可达成一致意见,且后续还可能存在小业主反悔的风险,协调成本太高。
而另外一个原因,是受制于现有的土地政策,社会资本难以获得客家围屋的完全产权。围屋属于集体土地,按照现行的土地管理政策,只能转移给村集体内部成员,无法直接在城市房地产市场上流通交易。如果需要流通,也应先征收为国有土地才能交易,而目前各区政府开展征收或土地整备时没有考虑或涉及到文物建筑,致使社会资本没有途径将该类遗产进行收购并开展活化利用。
吸引鼓励社会资本介入
在此基础上,曹伟等人建议,深圳可以通过土地及产权流转方面的改革试点并制定政策,吸引并鼓励社会及国有资本合法持有并运营文物资产,由单一的运营主体来落实文物保护责任、盘活文物资产、激发文物活力。
曹伟说,他们建议由市规土委牵头,进一步加强城市建设中历史、文物建筑的征收及收储工作。同时由市国资委牵头开展国有资本持有文物资产的试点。最后,由市法制办牵头,市规土委配合,参考国资委试点经验,制定有关历史建筑、文物建筑土地权属确认、资产评估、产权交易及产权登记方面的若干引导政策,以全面吸引社会资本和国有资本运作历史建筑、文物建筑的保护及活化利用,破解深圳客家围屋产权保护困境,充分发挥历史文化遗产的社会文化效益。
- 热门楼盘
- 小编荐房
- 精彩图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