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破败的庭院、倒塌的围墙,深圳客家围保护困境)
12月10日开始,南都连续刊发深圳客家围屋保护现状的调查报道,在大量的调查走访之后,南都连续两天追踪报道深圳客家围屋情况,发现不少客家围屋都存在同质性问题,除了少量客家围屋活化情况理想,深圳大部分客家围屋都处于危房的状态。破败的庭院、脱落的墙体、倒塌的围墙、损毁的装饰……诉说着没能好好保护带来的后果。
看着一座座占地面积上千平方米的客家围屋沦为危房,在寸土寸金的深圳不仅是一种浪费,而且也是对深圳历史文化传承的自我放弃。在连续实地走访之后,南都记者采访了文物专家和市文体旅游局相关负责人,通过4大追问的形式,寻找深圳客家围屋破败的深层原因。
追问
1有无在册统计 深圳到底有多少客家围屋?
关于客家围屋的保护工作,实际上媒体早有关注,在2013年南都就刊发过《救救大万世居》一文,重点关注这座有200多年历史的客家围屋,难挡风雨侵袭墙体坍塌,5年时间过后,大万世居已经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和活化也跟上了。
但是,深圳还有多少像大万世居这样的典型案例?南都记者在走访调查中发现,由于历史原因客家围屋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也就是龙岗、大鹏、坪山、龙华都有客家围屋,但分布情况不均,主要集中在龙岗和坪山。
对于有多少座客家围屋,不管是市文体旅游局还是各区主管部门,都没有一个明确的统计。市文体旅游局表示,有一张深圳市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包含了国家级、省级、市级、区级文保单位的名单,是根据第三次文物普查结果制定,没有单独把客家围屋列出来。
除了这张名单以外,还有一些没有划级的客家围屋,所有数据统计下来,光是坪山区就有上百座客家围屋,这些客家围屋大小不一,保存现状也不一。但值得注意的是,有文物专家指出,不是所有的客家围屋都具有保护价值,实际上也保护不过来那么多,但对于划入不可移动文物的客家围屋来说,保护确实是第一位的。
2保护难点在哪 文物土地确权问题能否解决?
“文物土地确权问题能解决的话,修缮保护问题也就不用担忧了。”深圳市文体旅游局文物管理办公室主任欧阳进雄将保护客家围屋目前最大的困难告诉南都记者。他表示,客家围屋产权没有确定和深圳文物保护历史有关,“我们的产权主要以私人产权为主,例如一座客家围屋,就拥有几十个业主,深圳人员流动性也大,常常就找不到业主本人”。
欧阳进雄介绍,由于客家围土地产权一直没有被确权,导致了房屋无法在市场上流转,也意味着不能交易。“如果政府确定了产权,确认每个业主拥有多少平方米,客家围屋就可以在市场上流转,再慢慢集中在少数人手里,容易被开发商或者买家收购,进行进一步的修缮利用。”
欧阳进雄直言,目前客家围屋确权还没有正式推开的原因有两点,一是业主较多,有些甚至联系不上,难以集中听取意见;二是仍然存在历史遗留问题,许多业主私自在围屋旁违建房屋,如果涉及确权,这些违建是否应该纳入产权也成了一大难点问题。
相比深圳的客家围屋权属复杂,国内其他一二线城市,似乎很少听说因为权属的纠纷,导致不可移动文物无人监管的问题。对此,欧阳进雄表示,这和深圳的历史进程有关,深圳很少能看到宋代以前的建筑,所以基本上能保护起来的都是明清时代的建筑,而这些明清时代所建的客家围屋,又因为种种原因属于私人住宅,并没有被收归国有。
这就造成了一个文物保护上倒挂的现象,被收归国有的历史建筑,反而因为没有复杂的权属关系,在进行修缮、改造、活化上相对灵活,而私人住宅则因为业主众多的问题,导致文保工作推动缓慢。
欧阳进雄介绍,这种情况除了在深圳发生以外,基本上在国内一二线城市中很少有类似情况,因此这也成为了深圳必须去面对的功课。
3破败现状谁该负责 能否开启强制性保护“应急通道”?
日前报道的坪山盘龙世居等不可移动文物受到了很大程度的破坏,许多民间文保专家和市民纷纷倡议启动抢修预案。对此,欧阳进雄回应,面对一些濒危文物,确实对文物可以开启强制性保护,开通一条“应急通道”,不过是要承受很大的风险。“要看看该文物具不具备走应急通道的条件,申报后的评估标准也很多,如果提前抢修,问责的话风险不容小觑。”
欧阳进雄回忆道,曾经有处文物急需立刻抢修,雨水已经没过房内柱子,主管街道没等报批,就立即就启动了抢修模式,后来便被投诉未经审批就私自抢修。“启动‘应急通道’常常是为了抢修濒危文物,但是一系列的申报流程还是得走,难以私自强制保护。”
“如果破损严重的文物因长久失修,倒塌毁损,应该追究谁的责任?”面对南都记者的提问,欧阳进雄道出目前的困境,他表示,如果文物倒塌,政府对于文物有主体责任,要检查区政府、街道有没有把它列为保护对象,有没有重视,有没有尽文物监管责任。而村民则是文物的直接责任人,也成为直接使用者,负主要责任。“那么问题来了,客家围屋这么多业主,多达几十个,文物被破坏到底应该追究谁的责任?”欧阳进雄说。
4 发展与保护怎么平衡 如何树立文化遗产不可再生的红线意识?
在深圳这样一座日新月异、快速发展的城市,如何平衡发展与保护之间的关系,到底是把老房子回收用于旧城改造、建更多的居民区,还是把历史建筑保护起来,这个课题这两年被提及的越来越多,不仅仅是客家围屋的问题,更是所有历史建筑的问题,这里面当然有资质和认定的因素,但是,城市的态度也决定了一些问题。
作为文物保护的相关专家,汤敏就坚持要深圳“树立红线意识”。比如大家关注的湖贝古村,这种文化遗产是不可多得也不能再生的资源,要有这种共识,把文化框出来,再去考虑其它的建设。有一个办法就是算账,比如按一个楼盘或一个社区的人口基数,按人口的指标进行配比,把历史文化场所变成刚需,像学校与医院一样。再就是以市场化与社会会的方式,将它与老百姓的生活结合起来,用起来,变成新型的文化商业业态,显现出它存在的意义。
建议
●城市文化如何定位值得深思
什么是客家围屋?凭什么具有历史保护价值?人类学家马立安告诉南都记者,他觉得这个问题的核心是,客家文化在深圳的历史中要发挥的作用,或者应该怎么定位的问题。
“深圳的文化组成,本来是在深西是广府文化,深东是客家文化,然后到了深圳湾、罗湖、福田、香港新界,这个区是未同化的。意思是在深圳我们是有不同的文化认同,或者不同的文化身份,我们的深圳历史以什么为主流?”
马立安说,他觉得客家文化是深圳第二位的文化群,所以我们现在面对的问题,是深圳跟惠州、梅州是不一样的,他们是认客家文化,作为他们城市的主流文化。那么我们深圳要反省一下,作为一个多元文化的城市,广府文化、客家文化这些都有什么样的一些地位,怎么样去定位一个城市文化的问题。
●客家围屋最大价值在于利用起来
根据欧阳进雄透露,明年深圳将会重点推进客家围屋确权的工作,届时,将会对客家围屋的保护工作有一个大步调的推进。如果情况理想的话,现在破败的客家围屋,可以由村民转手卖给企业或个人,再由企业或个人完成修缮,然后进行入住,这样客家围屋既能被活化,也能够被保护起来。
问题只有一个,谁来买?到底有没有买方市场,实际上现在一座客家围屋的修缮费用,参考之前坪山区的盘龙世居,就要1000万元的资金用于修旧如旧,在修缮完成之后,还要进一步维护,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对此,相关专家表示乐观:“深圳这座城市并不缺少买方,一旦确定产权就会很容易被他们购买,就像北京的四合院,根本不缺买手,那么大一座客家围屋跟一栋办公楼的价值,到底哪一个更有升值空间,这个账大家都会算的。”他认为,在土地确权问题被解决后,最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利用文物,这将成为接下来深圳文物保护的下一个突破点。
●完善客家围屋巡查保护机制
据了解,深圳市文体旅游局对于不可移动文物具有监督权利,每年都会展开四五次的文物安全抽查,明年也将展开对于未定级保护文物的安全抽查,加大力度监督文物保护情况。另外,欧阳进雄建议,深圳各区应该尽早把辖区内的文物单位设为网格点,让网格员尽早发现文物存在的问题,尽到监管责任。
另外,有文物专家表示,一些文物倒了,需要追责,过去客家围屋倒了,只是撤去文物保护的牌,这不够,要处理相关责任人与官员,只有把这个东西跟政绩挂钩才会有压力。
古村之友理事长汤敏告诉南都记者,他认为造成客家围屋普遍破败不堪应该是多方面的因素,一方面跟走出去的老百姓有关,他们没有一套机制来维护他们的祖屋,没有核心人物来组织,予以保护与修善,当地人的人心散了;另一方面跟政府也有关,政府把这些围屋圈了起来,不给修,有些想去修的村民还不敢去修,而政府的文物保护部门,因为在政府内部地位低,修善的动力不足,重视度不够,也没有足够的资金来修。
●“修旧如旧”要交给专业人士
在之前的报道中,提到了像客家围屋这样的不可移动文物,要求“修旧如旧”,因此才会比盖一栋新房子花费得更多,如何进行维修,南都记者也咨询了相关专家。
相关专家表示,一些艺术文物应该保持原汁原味,不能轻易被破坏,但是妥善利用技巧进行活化是没有问题的。例如客家围屋,在遵循《文物建筑改造导则》的基础上,利用一些巧妙的设计,可以在不破坏文物的基础上让其华丽变身。“文物保护也不能太死板,什么都不能动的话也没有什么意思,设计是可以改善很多东西的,修缮客家围屋时可以遵循‘可逆’原则,比如在屋子里的墙壁加一层美化物,最后不需要的时候也可以让屋子保持原样。”
除此以外,欧阳进雄也感叹,如果房子产权不确定,不能在市场流通,也没有进行修缮,后果将很难想象。“房子一旦没人住了,也就开始荒废了,面临墙壁倒塌、地板长草。”另外,他也表示了对于修缮文物的担心,目前深圳各个区对于破损的客家围屋都在寻找有资质的建筑单位进行维修,希望回到“修旧如旧”的状态,但是深圳这种建筑单位实在不太好找,希望未来在市场上流通后,会有更多相关有资质的建筑单位一起来修缮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