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深圳何以成“最不堵一线城市”)
在百度地图最新发布的《2018年第二季度中国城市交通研究报告》中,深圳的交通拥堵指数在全国100个主要城市中排名51位,相较排名第一、第三和第十三的北上广而言,深圳成为全国“最不堵一线城市”。
深圳何以摘掉“堵城”帽子?答案指向了神秘的“城市交通大脑”。这个智慧交通系统,不仅让路口的红绿灯更聪明,还让违法者无处遁形,更让市民享受到便利服务。9月5日,深圳商报记者走进深圳交通监控中心,近距离触摸深圳交警打造的“城市交通大脑”,探寻“最不堵一线城市”背后的秘密。
智慧治堵 一路绿灯不是巧合
“过去是车看灯,读秒数通行,现在是灯看车,读车数放行。”两个星期前的智博会上,华为EBG中国区副总裁杨萍以红绿灯为例,讲述了深圳智慧交通建设的新变化。
在交警的专业表述里,这叫做“信号优化”。深圳公安交警局交通科技处处长李强表示,使用AI技术进行交通信号优化是工作方向,一方面是采用AI视频识别技术,对路口监控视频进行自动流量解析,并融合各种交通流量数据,获取较为全面准确的流量数据;另一方面,利用AI深度学习功能,结合交通仿真模型,通过不断地机器自我学习和训练,达到最优信号控制效果。简单来说,红绿灯不再只是“灯”了,它可以通过多渠道自行感知和收集相关交通数据,再运用自己的“大脑”进行分析研判,计算出更佳的信号控制时间和转向配置方案。
“数车放行”的红绿灯目前正在试点阶段,8个路口全部就在华为坂田总部附近。交警部门提供的案例显示,在冲之大道稼先路路口的信号优化试点,通过AI机器学习和训练后,7:30-9:30早高峰时段输出4个精细化分段配时计划,平均延误降低24.2%,高峰时段单位时间过车数增加3.5%。
会思考的红绿灯,只是“城市交通大脑”的一个应用案例。“红绿灯过去是提前设定秒数,因此,经常会看到红灯前挤满了车,绿灯前却是空空荡荡。”交通科技处计算机管理科副科长李志毅介绍,深圳一直在探索“会思考”的信号灯,早在2013年就开展了社会化信号配时,让每个路口的信号灯都“会思考”。目前,深圳2000多个红绿灯路口都有专业机构负责,借助大数据和自身的优势算法,根据单个路口的流量进行管理、优化。统计数据显示,自该措施实施以来,全市整体路口平均车速提升了25%。
有着大脑的统一管理,会思考的并非只有个体的红绿灯。开车的市民都会有对比,作为城市主干道的深南大道,车流其实一直处于流动状态。更为直观的例子在龙岗,从水官高速驶上龙翔大道后,红绿灯虽多,车速却不慢。在交通科技处监控科民警朱鸣的解释里,这就是绿波带的作用。“在最理想的状态下,一路绿灯不是巧合。路口间的距离是固定的,如果按照我们设计的时速驾驶,到达下一个路口的时间也是确定的。 在这种情况下,通过统一调控信号灯,即可实现一连串路口的绿灯通行。”朱鸣透露,全市最长的绿波带在光侨路,全长7.6公里,共计有12个信号灯。
目前,全市共设置了573条绿波带,联网协调率由57.7%提升至76.3%,道路交通拥堵指数从1.44下降到1.38。除了绿波,还有红波。按照交警部门的解释,当道路发生拥堵时,信号配时系统就会在外围增加红灯时长,限制车辆流入。
智慧执法
开车“打电话”难逃AI法眼
深圳交警的“城市交通大脑”项目,去年在巴塞罗那斩获“2017年世界智慧城市博览会”全球大奖。“城市交通大脑”拥有400G带宽光传输网络能力、20PB存储及百亿级数据处理能力,涵盖感知、计算、认知三类智能,能实现全量采集、全量运算、全面感知、全面执法,让城市交通管理模型更加弹性、更加精细化。在深圳交警的解释里,感知智能是实现对交通流量、违法、事件的深度感知,为智慧交通生态夯实基础;计算智能是开设“超强算力”平台,支持各种智能分析算法百花齐放;认知智能是融合各类AI 分析和智能辅助,可以认知交通态势、出行规律支撑决策、研判。
深圳目前已建设完成全市2461个信号灯路口、1192套电子警察设备、1062套闭路电视设备、555套车牌识别设备以及RFID、地磁、雷达、声呐等一大批前端采集设备,构建了一张“无处不在”的交通信息感知网。今年4月19日,深圳交警在全国率先试点“刷脸”执法,通过“城市交通大脑”的多算法融合平台,实现了从查处“车”到查处“人”的跨越式发展
在监控中心的可视化系统,选择执法类型“打手机”后,当天抓拍到的所有“打手机”行为都显示在大屏幕上,车牌号、车辆型号、违法时间、地点都一目了然。据介绍,系统每天拍摄约3000万张图片,平均每天识别“不系安全带”行为1000余宗、“打手机”行为800余宗,运算和识别工作都由人工智能完成。此外,为了保障准确性,技术中心打造开放平台,采用多家企业的算法结果。
从“管车”到“管人”,人工智能为交通执法带来的效果立竿见影。深圳交警构建买卖分嫌疑数学计算模型,建设人脸数据监控平台,今年4月开展专项行动以来就行政拘留33人,警告教育79人。有着“超级大脑”的支持,深圳交警开展隐患车辆清零行动。据了解,在深圳路面活跃行驶的10次以上违法未处理车辆,由2016年初的8000余辆,下降到现在的100余辆;假牌车辆由2016年初的1000余辆,下降到现在的50余辆。“即使套牌用了同一车型,只要同一时间在不同地段出现,系统就会发现异常,及时提示。我们便可以根据车辆的活动轨迹,进行精准设岗。” 李志毅表示,在“城市交通大脑”面前,套牌车辆难以遁形。
智慧调度
指挥监控一图搞定
4KS指挥作战平台是深圳交警的另一大“黑科技”,在交通监控中心大厅,这幅全景实时视频地图放在中间位置。点开滨海沙河南路段,该区域的卡口、停车场、诱导屏、道路视频、建筑物等信息都以AR形式叠加呈现在图像上。技术人员将地图拉近后,就连深圳湾公路大桥上行驶车辆的车牌号都清晰可见。
配合“鹰眼”摄像头,系统清晰度可达4k。李志毅说:“以前视频、卡口信息、诱导屏等都是自成体系,而4KS指挥作战平台将多个系统融合,进行可视化呈现后,不仅能够直观地看到区域交通情况,还能直接进行调度管控。假设‘春茧’路段拥堵,那么我们就能在这张图上,提前在几个路口前通过诱导屏进行分流。”
百米开外的车牌号都“看”得清清楚楚,“鹰眼”摄像头会否带来隐私保护问题?工作人员点开了梅林皇岗路口的画面,在屏幕左侧,两个住宅小区是代表禁区的黄色。李志毅说:“在涉及居民生活区时,技术中心经过处理,对居民区范围进行了信号屏蔽,并设置权限,镜头是无法拉近的。因此,市民不必担心隐私问题。”
智慧服务
平台实现“服务找市民”
智慧城市,要管理,也要服务。今年8月底,深圳交警打造的“星级用户服务平台”推出了7.0版本,从有感时代进入无感时代,实现停车“无感支付”等7项新功能。“星级用户服务平台”成立3年来,通过6次升级完善,实现交管6大类171项业务的网上办理,变“市民找服务”为“服务找市民”。
1.0版本注重“注册查询”,实现了网上实名认证和交管业务的查询功能;2.0版本强调“办事服务”,实现了车驾管业务在线预约办理,开展了一键挪车的便民服务;3.0版本的核心词是“在线缴罚”,实现了线上处理交通违法,缴纳行政规费;4.0版本的主题是“尽享便捷”,实现了异地年审,手机办理,违法缴款,扫码支付;5.0版本强调“电子证件”,实现了驾驶证、行驶证、保险单的电子化;6.0版本的特点是“刷脸认证”,实现了星级用户刷脸认证注册,及时提醒个人证件和车辆信息;最新的7.0版本,则强调“无感支付”。
据交警部门透露,“无感支付”的应用已有一段时间,但各个企业的数据并不相通,登记的信息不能使用,造成“无感支付”只能在同一企业开发的停车场系统内使用。“星级用户服务平台”是搭建成全市性平台,只需选择捷停车、小猫、蜜蜂、ETCP等全市各大停车服务商中的一家作为主服务商,并开通微信、支付宝、银联等任意一种免密支付通道,即可在全市主要商业停车场直接“无感支付”出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