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8年“步步高”)
![]()
1980深圳GDP 2.7亿元 最高建筑为5层楼1981年,蛇口招商局打出“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口号。
![]()
1982 深圳GDP 8.26亿元 电子大厦高度 69.9米
![]()
1985 深圳GDP 39.02亿元 国贸大厦高度 160米
![]()
1995 深圳GDP 842.79亿元 地王大厦高度 383.95米
![]()
2011 深圳GDP 11806.84亿元 京基100高度 441.8米
![]()
2015 深圳GDP 18013.50亿元 平安国际金融中心高度 592.5米
![]()
深圳2017年GDP 22438.39亿元 待建的晶都酒店地块高度 700米
深圳商报记者 陈发清 江南鸾
深圳在1980年正式设立经济特区前,城市人口仅1万人,农村人口为30万人。城区面积仅3.8平方公里,最高建筑为5层楼房。
38年来,建筑的高度从5层楼跨越到118层,深圳这块1996平方公里热土上不断长高的建筑,正是深圳经济特区经济规模不断成长壮大的缩影。38年过去,深圳管理的人口从31万增长到2000万,2017年GDP达到22438.39亿元,财政收入达到3332.13亿元,常住人口达到1252.83万人,成为中国最具活力的城市。
深圳商报本组报道以1980年、1982年、1985年、1995年、2011年、2015年、2017年为时间节点,选取GDP、财政收入、人口、工业、国内贸易、国际贸易、固定资产投资等数据,结合各个节点第一高楼的高度变化,为大家描绘出深圳经济特区38年来在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取得的巨大成绩。
1980:
1980年8月26日,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5次会议决定,批准国务院提出的决定在广东省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省厦门建立经济特区。
1980年,深圳经济特区成立,地域包括今罗湖、福田、南山、盐田四个区。在特区成立之前,深圳城区面积仅3.8平方公里,建筑物总面积只有29万平方米,最高楼房只有一幢五层楼。资料显示,1979年,深圳完成基建投资不到5000万元,房屋竣工面积13万平方米,只有一家500人的建筑公司和一个十几人的规划设计队伍。为了承担起特区建立之初繁重的基建任务,深圳市政府向国内外开放了深圳的建筑市场。一方面,批准内地109家施工企业,57家勘探设计单位,共10万人参加特区建设,并承担了90%的建设任务。另一方面,从香港和国外引进了高水平的设计队伍,力争施工建设从高起点出发。在深圳的有效政策和国家的大力支持下,深圳基础设施建设飞速发展。
来自深圳市统计局的数据显示:1980年,深圳常住人口33.29万人,比上年增长6%;深圳国内生产总值(GDP)为2.7亿元,比上年增长62.7%;一般公共预算收入0.30亿元,比上年增长76.8%;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0.84亿元,比上年增长39.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6亿元,比上年增长74.2%;进出口总额0.1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5%(其中进口总额0.06亿美元,负增长16%;出口总额0.11亿美元,增长20.9%);固定资产投资1.38亿元,增长132.4%。
1982:
1982年,深圳电子大厦竣工,楼高20层,以69.9米高度成为当时的深圳第一高楼,同时也是第一座中国人自己建设的高20层以上建筑。
深圳电子大厦不仅是当时全中国人的骄傲,也是深圳改革开放的重要标志。沐奇设计执行董事、设计总监王奇向记者表示,深圳电子大厦是深圳第一栋以城市支柱产业命名的大厦,带动了一个产业,也见证了一个时代。 “深圳电子大厦建立之初主要租售给电子相关的企业。很多电子企业都是从电子大厦起步,发展壮大。可以说,深圳电子大厦是中国电子行业的摇篮。”王奇介绍,围绕深圳电子大厦,华强北电子商圈逐渐兴起,电子产业成为深圳的一张“名片”,带动着深圳经济的发展。
来自深圳市统计局的数据显示:1982年,深圳常住人口44.95万人,比上年增长22.5%;深圳国内生产总值(GDP)为8.26亿元,比上年增长58.4%;一般公共预算收入0.92亿元,比上年增长4.3%;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62亿元,比上年增长49.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42亿元,比上年增长58.3%;进出口总额0.25亿美元,比上年负增长9.7%(其中进口总额0.09亿美元,负增长11.8%;出口总额0.16亿美元,负增长8.5%);固定资产投资7.38亿元,增长148.5%。
1985:
1985年,深圳国贸大厦建成,楼高53层,以160米的高度在往后10年间持续占据着深圳乃至全国第一高楼的桂冠。
“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就来源于深圳国贸大厦。1982年,深圳市政府开始筹建国贸大厦;1984年4月30日,深圳国贸大厦主楼封顶,比预计的工期整整提前了一个月。当时参与建设的工程师罗君东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国贸大厦主楼开建后,先是7天建一层,后来速度提升到5天、4天一层。从第30层开始,持续以3天一层的速度盖楼。在当时,香港建楼的最快速度是5天一层,美国建楼的最高速度是4天一层。“深圳速度”自此叫响。
来自深圳市统计局的数据显示:1985年,深圳常住人口88.15万人,比上年增长18.9%;深圳国内生产总值(GDP)为39.02亿元,比上年增长24.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29亿元,比上年增长113.7%;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4.12亿元,比上年增长59.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6.56亿元,比上年增长32.1%;进出口总额13.0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1.8%(其中进口总额7.43亿美元,负增长7.9%;出口总额5.63亿美元,增长112.3%);固定资产投资33.32亿元,增长71.3%。
1995:
1995年是深圳经济特区发展史上极为重要的一年。这一年的4-5月间,深圳先后召开了“党代会”和“人代会”,提出了要把深圳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国际性城市,使深圳成为一个“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区域性金融中心、信息中心、商贸中心、运输中心及旅游胜地”。
1995年,深圳地王大厦建成,楼高69层,以383.95米的高度超越深圳国贸大厦,成为彼时的深圳第一高楼。
“80年代看国贸,90年代看地王”,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深圳市注册建筑师协会会长艾志刚向记者介绍,1994年5月27日,当专程从东京运过来的6颗金螺栓,被牢牢拧在巨大的钢架上,深圳地王大厦的钢结构施工正式开始。此后的1年零27天里,地王大厦以“两天半一层”的建设速度,刷新当年深圳国贸大厦曾经创下“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地王大厦也成了深圳人一个新的精神载体。
来自深圳市统计局的数据显示:1995年,深圳常住人口449.15万人,比上年增长8.8%;深圳国内生产总值(GDP)为842.79亿元,比上年增长23.9%;一般公共预算收入88.02亿元,比上年增长18.3%;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110.70亿元,比上年增长24.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26.94亿元,比上年增长17.3%;进出口总额387.7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0.8%(其中进口总额182.42亿美元,增长9.4%;出口总额205.27亿美元,增长12.1%);固定资产投资275.82亿元,负增长2.2%。
2011:
2011年是深圳经济特区新30年的第一年,是“十二五”起步之年,是深圳“大运”之年。深圳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积极创造深圳质量,实现了“十二五”良好开局。全社会自主创新氛围浓厚,研发投入、PCT国际专利申请等多个方面领先;经济结构优化,生物、互联网、新能源等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居民收入和保障水平实现全面提高,城市基础设施实现跃升,广深高铁、深圳北站、机场二跑道等建成启用,地铁运营里程由22公里增加到178公里,涌现出深圳湾体育中心、大运中心等一批新地标。
2011年,京基100封顶,楼高100层,以441.8米的高度顺利地从深圳地王大厦手中接过深圳第一高楼的称号,同时也成为了当时世界上的第八高楼。
沐奇设计执行董事、设计总监王奇介绍,京基100由来自英国的两大国际著名建筑设计公司TFP和ARUP联合设计,集超5A甲级写字楼、国际商业KK- MALL、五星级瑞吉酒店于一身,是代表中国经济与技术发展与精神象征的双重地标。
据悉,京基100使用的钢板最大厚度达到了130毫米,大厦的用钢量达到了6万吨,这在深圳甚至全国来说都是首例。王奇指出,将京基100所有的焊缝连接起来,累积长度可以绕地球赤道4周。
来自深圳市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1年,深圳常住人口1046.74万人,比上年增长0.9%;深圳国内生产总值(GDP)为11806.84亿元,比上年增长10%;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339.57亿元,比上年增长21%;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0430.75亿元,比上年增长10.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520.87亿元,比上年增长17.3%;进出口总额4140.9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9.4%(其中进口总额1685.74亿美元,增长18.2%;出口总额2455.25亿美元,增长20.2%);固定资产投资2060.92亿元,增长6%。
2015:
2015年,深圳市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大发展理念”引领下,主动作为,创新发展,经济发展质量再攀升。2015年,《深圳市2015年改革计划》确定七大领域44项重点改革,其中,深圳32个市直部门晒出了“权责清单”,共梳理出行政职权事项5326项;在全国率先推行的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实现了全流程网上商事登记、四证合一,大大优化创业投资环境。同时,深圳前海蛇口自贸片区建设,开启开放新格局,深港澳合作层次和深圳对外开放水平不断跃升。其中,前海制度创新累计形成超过100项成果,31项纳入广东自贸区首批60条创新经验,14项在全省得到复制推广。此外,创新驱动不断激发原创动力。最大的变化是,深圳源头创新与核心技术创新能力领跑全国。2015年,深圳全社会研发投入加大,占GDP比重进一步提升,达到4.05%,比肩发达国家,总量实现5年翻番。
2015年,平安国际金融中心封顶,地上118层,地下5层,以592.5米的高度成为目前的深圳第一高楼。
来自深圳市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5年,深圳常住人口1137.87万人,比上年增长5.6%;深圳国内生产总值(GDP)为18013.50亿元,比上年增长8.9%;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726.85亿元,比上年增长30.9%;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5542.44亿元,比上年增长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017.84亿元,比上年增长2%;进出口总额4425.59亿美元,比上年负增长9.3%(其中进口总额1784.2亿美元,负增长12.3%;出口总额2640.39亿美元,负增长7.1%);固定资产投资3298.31亿元,增长21.4%。
2017:
2017年,深圳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持续打造深圳质量、深圳标准,扎实开展“城市质量提升年”工作,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经济社会不断发展。
2017年以来,坊间流传多个关于“深圳第一高楼”易主的消息。2017年12月,福建世茂新里程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以239.43亿元拿下了龙岗大运中心地块。当时,有消息称,该地块规定建设一栋600米左右的超高层建筑,有望超越592.5米的平安国际金融中心,成为深圳第一高楼。2018年7月,在深圳罗湖蔡屋围城市更新集体物业签约仪式上,该片区项目实施主体京基集团和京基地产负责人透露,罗湖区政府已收到民航深圳监管局关于蔡屋围城市更新统筹片区内三个项目净空审查意见的复函,同意晶都酒店地块按照700米海拔高度进行建设,寰宇大厦地块按照642米海拔高度进行建设。
来自深圳市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7年,深圳常住人口1252.83万人,比上年增长4.6%;深圳国内生产总值(GDP)为22438.39亿元,比上年增长8.8%;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332.13亿元,比上年增长10.1%;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0702.65亿元,比上年增长9.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016.19亿元,比上年增长9.1%;进出口总额4139.5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9%(其中进口总额1697.29亿美元,增长5.4%;出口总额2442.21亿美元,增长2.8%);固定资产投资5147.32亿元,增长23.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