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罗湖:改革开放先行区屡奏改革最强音)
罗湖老城区正焕发出勃勃生机,迎来全面振兴发展。 王小可 摄
罗湖绿道成为市民休闲运动好去处。
国贸大厦建设创造了“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 刘羽洁 摄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8周年。
罗湖是深圳最早的建成区。在这片热土上,有着太多与改革开放相关联的故事。这里是改革开放和特区建设的原点,在这个特区创业之初的主战场,曾经诞生了土地拍卖“第一锤”等多个“中国第一”,“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成为敢闯敢试、敢为天下先的特区精神“代名词”,小平同志著名的“南方谈话”也发生在这里。可以说,这片热土上,留下了一代又一代特区人艰苦创业、砥砺奋进的回忆和汗水,留下了改革开放的重要印记。
“罗湖是改革开放的先行区,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提出的‘四个走在全国前列’要求上,也要走在前列勇当先锋。”罗湖区委书记贺海涛、区长罗育德表示,罗湖要以走在最前列的工作标准,切实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转化为罗湖全面振兴发展的举措,落实省委、市委的各项要求,以新担当新作为奋力开创罗湖工作新局面,把学习成果扎扎实实体现在推动罗湖各项改革发展的成效上,持续推进罗湖全面振兴发展。
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新跨越
全方位打响老城区品质提升“翻身仗”
近来,一套关于罗湖“四个走在全国前列”的调研成果丛书在全区上下热传。
据悉,党的十九大以来,罗湖区委将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作为头等大事和首要政治任务。由区委常委会牵头,组织区四套班子领导和各部门、各街道“一把手”,围绕“四个走在全国前列”,结合罗湖实际开展“深调研”,共撰写调研报告102篇,汇编成了这套调研成果丛书。针对实际工作中的“大战役”和“硬任务”,罗湖设立了城市更新、棚改、治水提质、大梧桐新兴产业带、城区环境品质提升5个指挥部,集中资源统筹协调,全力抓好“真落实”,真正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贯彻到罗湖工作的各方面全过程,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成效。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罗湖坚持新发展理念,勇于担当、埋头苦干,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实现新跨越,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全面振兴发展的成绩单。
近三年来,全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连续三年同口径增长10%以上,财政总收入连续三年跨越三个百亿,实现从100亿元到300亿元的飞跃。今年上半年,罗湖GDP为1031.66亿元、增长7.8%。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4.9%,居全市十个区第一。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07.19亿元、增长8.5%,总量居全市第二。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平稳,经济运行稳中有进、稳中有升。
近两年来,备受瞩目的罗湖“二线插花地”棚户区改造取得突破性进展,成功破解“中国棚改第一难”,进入全面开工建设阶段。罗湖还坚持把城市更新作为拓空间保发展、调结构促升级、提品质优环境的主要抓手,多个项目建设驶入快车道。今年3月,罗湖被市委市政府列入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试点,罗湖以此为契机加大产业升级力度,加快建设大梧桐新兴产业带,着力打造“错落有致、风格各异、人文相映、山水风情”的现代园区和“人工智能特色小镇”。
除此之外,罗湖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治水提质强力推进。坚持高标准规划设计、高质量建设实施,全方位打响老城区品质提升的“翻身仗”。全面落实《“找短板、补欠账、惠民生”三年行动计划》,拟实施136个项目,涵盖教育、医疗、住房保障等等。通过深入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等等行动,切实提升辖区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罗湖还持续纵深推进从严治党,先后提出“质量党建”和“力量党建”实施方案,充分发挥党建在罗湖全面振兴中的核心引领和服务保障作用,努力在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上走在前列。
建设改革开放先锋城区
用好破解老城区难题的“关键一招”
作为改革开放的先行区和特区最早的建成区,罗湖完整经历了改革开放的历程,一直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真正体现了因改革开放而生,靠改革开放而兴。
过去,依托改革开放的机遇和先行先试的勇气,罗湖创造了许多“中国第一”。今天,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在迎来改革开放40周年的激励下,在省委、市委决策部署的带领下,罗湖还将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真抓实干、奋发进取,以新的更大担当作为,奋力在新时代走在前列,新征程勇当先锋。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罗湖把改革作为破解老城区难题的“关键一招”,坚持转型升级、“凤凰涅槃”,以更新拓空间、以创新促发展、以改革破难题,推动实现“四个转变”,为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打开局面。如综合运用城市更新、棚户区改造、查违拆违、土地整备等手段,使建设用地从接近枯竭向逐步释放转变;通过规划引领、政策鼓励、品质提升等方式,使产业空间从陈旧低端向优质高端转变;通过规划建设大梧桐新兴产业带、红岭创新金融产业带、“口岸经济带”等措施,使产业结构从传统低效向创新驱动转变;通过棚改、旧改、医改等急难险重任务和重大改革创新的锻炼,使干部精神面貌从激情减退向奋发有为转变。
罗湖矢志改革攻坚,近年来公立医院改革、城市更新、棚户区改造等创新举措备受瞩目,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罗湖经验,屡屡奏出改革最强音。罗湖在全市率先启动城市更新改革试点,“二线插花地”棚户区改造被称为“中国棚改第一难”,罗湖的“医共体”模式还得到了李克强总理的关注和“点赞”,在全国产生了较为广泛的影响。
近三年来,罗湖区每年连续推出一批区级重点改革和一大批“微改革”,总共100多项改革全面发力、开花结果,深化改革打开新局面。今年,罗湖还要创新改革评价机制、建立改革评估制度,实行重点改革项目群众评、“微改革”项目大家评,并开展往年区级重点改革项目“回头看”,对形成经验成果、长效机制的情况进行评估,继续推动重点改革落地见效。
建设可持续发展创新示范区
推动“三大变革”构建“四大支撑”
未来五年,是全省、全市落实“四个走在全国前列”的关键期,也是罗湖全面振兴发展的攻坚期。罗湖将以“四个走在全国前列”为目标和统领,统筹开展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区。
罗湖将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三大变革”,加快构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建设可持续发展示范城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建设大梧桐新兴产业带和各个园区,提升辖区科技创新的国际化水平和研发能力。
罗湖将积极打造“科技+金融+消费+现代服务业”的创新型都市经济体系,构建“四大支撑”,加快建设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现代化经济体系。抓住罗湖作为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试点、大梧桐新兴产业带列入广深科技创新走廊重要节点的契机,坚定不移发展科技创新产业。积极融入全市金融产业新格局,着力打造以红岭路为轴、长达3.6公里的红岭创新金融产业带,提升罗湖金融的发展能级。对标国际一流消费中心城市,将罗湖全域打造成为粤港澳大湾区高端消费和时尚消费的核心地带。巩固已有专业领域优势,大力引进专业服务业,推进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发展,集聚形成现代服务业新高地。
罗湖将紧抓规划建设“口岸经济带”和探索建设深港社会融合试验区这“两大机遇”,充分发挥连通粤港的区位优势,全方位加强深港合作和区域协作,推动罗湖成为大湾区的口岸城区和枢纽城区,加快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
罗湖还将以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核心,加快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建设美好生活示范城区。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和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全面补齐小康社会各项短板,建设高质量小康社会示范城区。
罗湖部分改革开放标志地
1、国贸大厦
深圳国际贸易中心大厦高160米,曾经是全国第一高楼,从1982年10月动工至1985年12月竣工,仅历时37个月。除了高度,国贸建设还创下了许多中国建筑史上之最。
国贸是我国建筑史上第一栋超高层建筑,是我国最早实行招标的建筑工程,在国内率先大面积应用滑模施工。“三天一层楼”的建成速度,更是“深圳速度”的象征,举世闻名。
国贸大厦建成之后,众多政要、贵宾和慕名者前来参观。1992年1月20日,“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在国贸大厦旋转餐厅发表了著名的“南方谈话”,吹响了中国新一轮改革开放的号角。
2、渔民村
位于罗湖区的渔民村,是上世纪80年代全国最早的“万元户村”。邓小平、胡锦涛、习近平等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都先后到过渔民村。
渔民村的变迁和发展见证了深圳经济特区改革开放的辉煌成就和巨大变革。从上世纪50年代满是鱼塘,村民依靠捕鱼捕虾艰难度日;到80年代家家盖起小洋楼,成为全国最早的“万元户村”;90年代违章抢建成风,成为“脏、乱、差”的城中村;再到2001年旧村推倒重建为花园式、现代化高档社区。如今,村民平均每户年收入约数十万元,现代化的住宅楼比比皆是。小小的渔民村成为深圳改革开放巨变的缩影。
3、东门商业街
“不到东门,就不算来过深圳”。深圳人习惯称之为“老东门”的地方,明代中期被称为“深圳旧墟”,民国期间逐渐发展形成35万平方米的小城镇,被称为“深圳新墟”,深圳市区就是以此为基点发展起来的。
如今的东门经历了数百年的商贾发展、历史积淀,特别是改革开放、深圳经济特区建立后,逐渐成为万商云集、车水马龙的商业旺区,街区年营业总额超过百亿,日均人流量30多万人次,是深圳人气最旺、最有特色的标志性商圈。
4、地王大厦
“80年代看国贸,90年代看地王。”1995年6月9日,383.95米高的地王大厦以最快“两天半建设一层”的速度建成。深圳敢闯敢试、开拓拼搏的精神在地王大厦又一次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这个高度,当时也是亚洲第一。
地王大厦顶层主题性观光项目“深港之窗”,是中国第一个高层主题性观光游览项目,创新地发掘了深港两地的人文地理景观、历史文化和都市文化的底蕴,开创了国内高层观光的旅游新境界。
5、罗湖口岸
有着“神州第一口岸”之称的罗湖口岸,是香港与内地的一个连接点,很长时间内都是我国最繁忙的陆路口岸。罗湖口岸的前身是1887年建立的九龙海关,1898年中英签订了《展拓香港界址专条》,英国强租新界,九龙海关原设在新界的关卡被迫移至沿深圳河一带,从此,深圳开始建立海关关卡。
罗湖口岸是改革开放中的一个小关节点,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并不十分显眼。但它的发展完善服务了深圳和香港两地的居民,促进了两地的互通有无、共同前行。这是改革开放40年一个颇有具象化的成果。
6、深圳火车站
罗湖火车站是深圳站的俗称,是广深铁路的终点站,往北连接京广、京九铁路,向南可以通过广九铁路直达香港。据历史资料显示, 1911年广九铁路建成通车,罗湖火车站于同年建成。当时火车站位于东门老街,十分简陋,仅有1个售票窗口,30多平方米的候车室,每天仅有四五趟列车。
改革开放后,政府于1990年对深圳站进行大规模改造,新火车站占地2.8万平方米,4站台8股道。车站落成后,时任市委书记李灏邀请邓小平同志为深圳站题词,邓小平写下了“深圳”二字。这两个字不单题给了车站,更题给了整个深圳,代表着伟人对深圳敢想敢闯敢干精神的希望和嘱托。
7、深圳迎宾馆
坐落于罗湖新园路的深圳迎宾馆,前身为宝安县新园招待所,兴建于1959年。深圳经济特区成立后,随着接待任务加重不断扩建,1984年正式更名为深圳迎宾馆,先后接待过百余位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多位外国元首。
据载,邓小平南方视察时曾两次在此下榻。1992年1月22日,在离开深圳的前一天下午,邓小平在迎宾馆召集大家谈话,肯定了深圳改革开放的成绩。他的话让所有支持改革者感到万分振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