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心城市到超大城市,深圳需要践行区域化的发展方向,在更大空间范围内配置城市资源,探索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路径,真正实现与周边互利共赢。图为深圳市中心区。鲁力 摄
6月5日,深圳“房改”新政《关于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供应与保障体系的意见(征求意见稿)》提出,落实粤港澳大湾区战略,推动建立都市圈城际住房合作机制,在临深片区开发建设人才住房和保障性住房。
这标志着深圳与周边城市合作,推动大都市圈建设再上新台阶。中央提出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深圳市委六届九次全会提出,要坚定不移构建更加均衡更有辐射力的大都市圈。落实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深圳正实施“东进、西协、南联、北拓、中优”战略,全面实现特区一体化,携手周边共建世界级大都市圈。
构建大都市圈,深圳将怎样布局?在区域协调发展与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背景下,深圳又将如何配置城市资源?
临深片区发展按下“快进键”
在东莞黄江碧桂园以及金地湖山大境,停放了大量粤B牌轿车,早高峰期间人流几乎全部涌向深圳方向。
4年前,杨洋夫妇在深圳华强北开了一家电脑专卖店,生意很不错。不过深圳的高房价,让杨洋夫妇不得不到东莞买房。“像我们这样到东莞安家的人非常多。”杨洋说。
打开链家APP,“临深区域”选项非常显眼。“临深”这一概念并非自然地理关系,而是特殊的经济地理关系。“因在深圳难以买到合适的住房而外溢到周边买房,而被称为‘临深’片区。”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旅游与地产研究中心主任宋丁说。黄江是临深片区之一,据黄江镇房管所透露,2017年仅黄江临深一带就新增了1000多户,其中80%都是深圳客,这个数据还在不断增加。2017年11月,滴滴媒体研究院的数据显示,早高峰期间,从东莞住宅区发出的滴滴订单,很大一部分是进入深圳等周边城市。
“单独一座城市无法封闭式地解读城市内部的经济活动,城市间经济互动明显改变城市经济布局,比如房地产、楼市,校正一个城市的级差地租现象。”宋丁认为,这表明,城市群的价值已经冲出行政藩篱,顽强在经济层面显现了。
除了居住走向“大都市圈”,不少产业也逐渐在“大都市圈”范围内布局。
以平湖街道为例,近年来辖区企业聚飞光电、大宇精雕、气派科技、豪鹏科技、旺鑫精密五大科技巨头纷纷在东莞、惠州拿地,上演“临深布局”。
南山往北仅50公里的东莞松山湖,长期接受深圳辐射带动,主动承接深圳产业转移,引进了华为、中集、大疆、长盈精密等知名深圳企业。
作为地域临近的两个城市,深莞在产业协作、人流联系方面日益加强,大量企业将生产部门北上迁至东莞地区。中山大学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李立勋表示,近几年,深圳、东莞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尤其是深圳的产业、资本向东莞扩散非常明显。
深圳地域面积不大,但人口和创业密度全国第一。这一现象的背后,是深圳产业空间的愈发稀缺。深圳市国土规划发展研究中心部长李江曾介绍,从1986年开始到2017年,深圳城市建设用地已达到900多平方公里,接近深圳可建设用地总指标。
深圳市政协发布的实体经济调研报告指出,前几年外迁的企业大多是低端落后的制造型企业,而如今,深圳外迁的制造业中存在不少先进制造业,尤其是一些大中型企业。受其他地区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等多种因素影响,深圳相当一批企业已先行一步,在周边进行产业转移。
深圳的二产占比远高于北上广,三产比重仅比全国同期水平高7个百分点,这意味着深圳服务业的潜力尚未很好地匹配其发展水平。哈工大(深圳)经管学院教授唐杰曾表示,对比纽约、巴黎、伦敦的情况,把制造业留在大城市仍然是一种工业化思维,“制造业这一部分肯定会从大城市转移出去,但与大城市相隔不远。大城市的功能不是制造,而是创造,深圳的增长真正依靠的是大量创新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