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城村共生:除了大拆大改深圳城中村还有哪些未来?)
2017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主展场南头古城俯瞰图
南头古城街景
曾经有人问建筑师孟岩,“你认为城中村有未来吗?城中村的未来是什么样的?”孟岩回答:“城中村的未来是什么样我不清楚,但我知道城中村的未来一定不是什么样。”孟岩所在的建筑设计事务所,早在2006年就首次出版深圳城中村的研究专辑《村城城村》,十余年持续针对城中村进行深入研究和介入实践。
昨日,在2017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的发布会现场,作为总策展人之一的孟岩对城中村的未来有了更明确的说法,“目前为止这么多的城市更新、城中村改造似乎都只有一种模式,就是大拆大改,我认为未来的城中村一定不是这种单一的模式。”
为什么是城中村?
城市本质上就是一个
高度复杂的生态系统
提到城中村,大多数人第一印象是“脏乱差”和“不安全”,但作为城市快速发展与计划经济时代城乡二元体制冲突并融合的产物,城中村是大多数来深圳寻梦的人第一个落脚地,高密度的居住环境,不同的背景不同的家乡不同的职业人群,各地域的多元文化,融为一体,以自发的方式构建起具备高度包容性、多元性的社会系统,让城中村呈现出与众不同的多样生态面貌。也让城中村成为建筑师眼里最具潜力的城市生活实验场。今年12月15日开展的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就将展览现场放在南头古城的城中村,这也将是为城中村的未来实验量身定做的一届双年展。
其实,深港双年展对城中村的关注由来已久。2005年首届深港双年展就特别组织了城中村单元,之后历届双年展对城中村的研究、探索也在不断深入,多次探讨城中村在城市与社会结构中的重要角色和积极作用,以及各种改进的可能性。这十几年来社会对城中村从单一的负面评价和推倒重来,逐步转向客观评价和环境整治提升,这和深港双年展在这一领域的不断探索不无关系。
孟岩说:“当代中国30余年造城运动,使中国的一线城市北上广深到二、三线城市甚至乡镇呈现出巨大的同质化和单一化。近年来如火如荼的城市更新也进一步把曾经丰富的历史街区、多样杂糅的城市生活进一步消除,代之一种全球化、商业化的标准配置。”因此,城中村作为当代城市的另类存在,长期处于未完成状态,它自身持续演进、自我繁殖、自我更新,可以说是深圳城市化向内深耕的最新前沿,同时也是触及城市平衡发展的最后底线。
策展团队指出,深圳人需要一种“共生”的城市模式,我们应该自觉地反抗单一和理想化的未来图景,因为城市本质上就是一个高度复杂的生态系统。这也是本届主题“城市共生”的来源。
为什么是南头古城?
从近代到当下城村演变的
完整空间样本
深圳的城中村星罗棋布,南头古城的城中村或许并不是最大或最有名的一个。为什么今年深港双年展的展览现场会选择这里?
南头古城自晋代以来管辖地区就包括香港、澳门、东莞、珠海,直到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香港被从新安县割离。今年恰好是香港回归20周年,在南头古城举办深港双城双年展尤具历史意义。
更重要的是,近百年来,先是古城不断消逝而村庄不断膨胀,随着深圳城市化的加剧,最终形成城市包围村庄、而村庄又包含古城的城村环环相扣,古城时隐时现的复杂格局——“城中村中城”。从空中鸟瞰,现在的南头古城前有深南路、北有中山公园,与城市有着密切关系。作为当代城中村与历史古城的一种吻合,南头古城全光谱式地展示了从近代到当下城村演变的完整空间样本。
与世界上其它双年展不同的是,深港
双年展不光是一个展览现场,更是身处20、21世纪最剧烈的城市化现场,从深圳到珠三角,城市本身才是最大的展场,而深港双年展恰恰是不断应对当下最紧迫城市问题的交流平台,和实质性的城市建筑紧密结合。
深港双年展组委会对展场的选择,从最早的华侨城创意园的旧工业区到上两届蛇口的旧厂址,这些年着重应对的一直是如何活化、利用工业遗产的课题。今年,组委会将展场放到南头古城这样的充满历史、文化、经济、社会多重意味的公共区域,在深港双年展承办单位、市公共艺术中心主任黄伟文的眼里,这是深港双年展12年发展历程的一个自然结果。
正如深圳是“自上而下”理性规划与“自下而上”自发生长的共生,城中村是城市与村庄、历史与现实、混乱与秩序、创造力与流动性的异质合体共生,作为本届深港双年展主展场的南头古城,则是历史古城与当代城中村的异质同体与共生。
总策展人之一的侯瀚如表示:“城中村生长出民间的、草根的一些对空间更新的创造性办法,包括特殊的建筑形式和解决问题的办法,也代表了城市形成的多种模式。”在侯瀚如看来,这种模式如何能成为主流模式,或跟主流模式进行融合,使得城市未来发展不再是简单的线性发展,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启示。
双年展能带来什么:
它可能是一次充满荆棘的探险
在深港双年展上我们能看到什么?以往的展览中,市民都是观众,而在本届展览的三大板块之一的“都市/村庄”板块中,组委会进行了特别策划——城中村群艺馆,展览不再只是展览,而是强调公众参与,将展览本身通过“群艺馆”的方式融入到城中村的日常生活之中。总策展人之一的刘晓都介绍,这里有实体空间的文化信息中心、现场公众咨询处,也有驻留计划、影视片场、浸入剧社、空间游戏等诸多主题活动。
不只是群艺馆,还有城中村档案馆,剖析城中村形成的成因、发展的历史、多重视角下的观察与认知;在城中村演武场收集城中村旧城改造案例、手段、提案,建立改造的工具库;做一个城中村书店,出售城中村记录的资料、图像、设计衍生品……
此外,我们常常会忽略掉在城市生活的自我对艺术的需要,忽略美学的感受对于我们生活质量的重要性。而本届深港双年展的“艺术造城”板块,使整个展览更加有趣味。在城中村这种缺乏公共空间的高密度城市形态中,艺术可以出现在历史建筑、工业厂房、路边大排档甚至是普通出租屋中。侯瀚如介绍,艺术家可以直接进入民居进行驻留的活动,挖掘出他们生活中很有意义的方面;也有面向未来的跟市民的互动,比如说建立创意的网络、开一家城中村电影院,或由村民自导自演戏剧,最后形成全城的互动。
那么,深港双年展能为城中村带来什么?孟岩说:“城中村不是只有中国才有的现象,其实很多经济先发达地区已经有了很好的经验,就是将城中村融入到城市里面去。这是我认为一个非常好的结果。”但他同时指出,双年展并不一定是成果的展示,不一定提供解决方案,也不是一定有大团圆的结局,它可能是一次充满荆棘的探险,充满了不确定性和无限可能性。但它一定会是一个出发点。
- 热门楼盘
- 小编荐房
- 精彩图集